【当仁不让于师注释】“当仁不让于师”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面对仁德之事时,即使是老师,也不应谦让,应当挺身而出,积极承担。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仁”的重视,强调了在道德责任面前,不应因身份地位而退缩。即使对方是自己的老师,只要事情关乎仁义,就应当勇敢地站出来,而不是因为尊敬而放弃应有的担当。
一、原文与出处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原文 |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作者 | 孔子及其弟子 |
二、字词解释
词语 | 解释 |
当仁 | 面对仁德之事 |
不让 | 不谦让,不推辞 |
于师 | 对于老师 |
三、句意理解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仁”的优先性。孔子认为,在涉及仁德的问题上,即使面对的是自己的老师,也应当毫不犹豫地承担责任,不应因师生关系而有所顾虑。
四、现实意义
方面 | 说明 |
道德责任 | 在面对正义和道德问题时,应勇于担当,不应因身份而退缩 |
师生关系 | 即使是对老师,也要以仁德为重,不应盲目服从 |
个人修养 | 强调一个人要有独立判断和行动的能力 |
五、相关引申
观点 | 说明 |
仁为本 | 孔子主张“仁”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
敢于担当 | 强调人在面对善事时应有勇气和决心 |
知行合一 | 不仅要懂道理,更要付诸实践 |
六、总结
“当仁不让于师”不仅是对古代师生关系的深刻思考,更是对现代人的一种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道德和正义的时候,不应被身份或关系所束缚,而应坚定地选择正确的行为。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敢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