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吾谁与归】“吾谁与归”出自《论语·阳货》:“吾与点也。”这句话是孔子对曾点(即曾皙)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的回应。孔子表示赞同曾点的理想生活状态,认为他追求的是安详、自然、与天地合一的境界。
“吾谁与归”可以理解为“我将与谁一同归去?”或者“我该归向何处?”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个人归属感的问题,也反映了人生的方向与价值取向。在不同的语境下,“吾谁与归”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其核心始终围绕着“归属”与“方向”。
“吾谁与归”源自《论语》,原意是孔子对曾点理想生活的认同,表达了一种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常被引申为对人生方向、精神归属和情感寄托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问题,更是一种对自我身份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表格:关于“吾谁与归”的不同解释与含义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论语·阳货》 |
原文 | “吾与点也。” |
字面意思 | “我与谁一起归去?”或“我该归向何处?” |
原意 | 孔子对曾点所描述理想生活的认同,体现一种安详、自然的生活态度 |
引申义 | 对人生方向、归属感、精神寄托的思考 |
现代用法 | 常用于表达孤独、迷茫、寻找归属感的情感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探讨人生意义的重要命题之一 |
相关人物 | 曾点(曾皙)、孔子 |
哲学内涵 | 体现儒家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强调内心的安宁与和谐 |
结语:
“吾谁与归”不仅是对古人生活方式的回顾,更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叩问。在这个快节奏、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刻问自己:“我该归向何处?”答案或许不唯一,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