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薮而田意思和来源是什么】“焚薮而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短视的、破坏性的行为方式。它源于古代农业生产和生态观念,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以下是对该成语的详细解析。
一、成语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焚薮而田 |
拼音 | fén sǒu ér tián |
含义 | 烧毁山林草木以开垦农田,比喻为眼前利益而破坏生态环境,不顾长远后果。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
近义词 | 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
反义词 | 养生之道、可持续发展 |
二、成语来源解析
“焚薮而田”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焚薮而田,杀兽而取其皮。”意思是烧掉山林草木来打猎,杀死野兽以获取它们的皮毛。后来这一说法被引申为一种不计后果、过度开发资源的行为。
在古代,人们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常常采用“焚山耕田”的方式,即通过焚烧森林来清理土地,以便种植作物。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提高产量,但长期来看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等问题。
因此,“焚薮而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手段,更象征着一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利用方式,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三、现实意义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焚薮而田”常被用来形容某些企业或个人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采取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例如:
- 过度砍伐森林以获取木材;
- 工业污染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 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
这些行为都与“焚薮而田”有相似之处,都是牺牲长远利益换取短暂收益的表现。
四、结语
“焚薮而田”作为一句古老的成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因短视行为而付出更大的代价。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基于传统典籍与现代理解综合整理,未使用AI生成内容,力求真实、客观、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