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未解供耕织”出自宋代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句为:“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句诗描绘了农村儿童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虽年纪尚小,但已开始学习参与农事活动,表现出农家子弟从小便与土地、劳动紧密相连的生活状态。
一、
这首诗通过描写夏日乡村的景象,展现了农民忙碌的生活画面。其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一句,突出了儿童虽然尚未完全理解耕织的辛苦与意义,却已经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模仿大人从事简单的农活,如种瓜等。这种现象反映了古代农村社会中,孩子自幼便要参与到家庭生产中,形成了一种代代相传的农耕文化。
从诗歌的角度来看,这句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有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也有对儿童天真烂漫的刻画。它不仅表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宋代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 原文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 作者 | 范成大 |
| 朝代 | 宋代 |
| 主题 | 农村生活、儿童成长、田园风光 |
| 诗句含义 | 小孩虽不懂耕织的辛苦,但仍模仿大人种瓜 |
| 表现手法 | 白描、写实、生活化 |
| 情感表达 | 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与对儿童天真的赞美 |
| 文化背景 | 古代农村重视劳动教育,儿童从小参与农事 |
三、延伸思考
“童孙未解供耕织”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生动写照。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孩子远离农田,缺乏对农业和自然的了解。然而,这句诗提醒我们,劳动不仅是生存的手段,更是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接触自然、体验劳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动手能力。
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儿童的成长并非孤立进行,而是在家庭与社区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这种模式在今天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结语:
“童孙未解供耕织”虽简短,却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智慧。它不仅是一首田园诗,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值得我们在现代生活中细细品味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