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是什么意思】“道貌岸然”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正经、严肃,实际上却内心虚伪、行为不端。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通常用于批评那些言行不一、假装道德高尚的人。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道貌岸然 |
拼音 | dào mào àn rán |
出处 | 出自《宋史·程颐传》:“然其心术,未尝一日不为邪。”后人引申为“道貌岸然”。 |
含义 | 表面上装出一副正经的样子,实则内心奸诈、行为不端。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他人,具有贬义色彩。 |
近义词 | 虚伪做作、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
反义词 | 真诚坦率、表里如一、光明磊落 |
二、使用场景与例子
“道貌岸然”多用于描述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得非常正直、有道德,但在私下却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的人。例如:
- 例句1:他平时总是衣冠楚楚,说话一本正经,其实是个道貌岸然的骗子。
- 例句2:这位领导表面关心员工,实则自私自利,真可谓道貌岸然。
这类人物往往让人感到反感,因为他们的行为与外表形成强烈反差,容易引发信任危机。
三、成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道貌岸然”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表里一致”的重视。古人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应当与外在行为相统一。而“道貌岸然”正是对这种理想状态的反面写照,警示人们不要只注重表面形象,而忽视了内心的真诚与正直。
四、总结
“道貌岸然”是一个极具批判性的成语,用于形容那些虚伪、做作、言行不一的人。它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内外一致,避免成为“道貌岸然”的人。同时,也让我们更加警惕那些披着道德外衣却行不义之事的人。
关键词:道貌岸然、成语解释、贬义词、文化内涵、表里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