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噤若寒蝉什么意思】“噤若寒蝉”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在害怕、紧张或受到威胁时,不敢说话或发出声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像冬天的蝉一样,因为寒冷而不敢发声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噤 | 闭口不言 |
若 | 像 |
寒蝉 | 冬天的蝉,因天气寒冷而不再鸣叫 |
整体意思:形容人因害怕、紧张或恐惧而不敢说话,像冬天的蝉一样沉默无声。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口不言而心自知,是谓‘噤若寒蝉’。”
- 用法:多用于描写人在压力、恐惧或紧张状态下保持沉默的情形。
- 近义词:默不作声、三缄其口、哑口无言
- 反义词: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侃侃而谈
三、使用场景示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公司会议中 | 老板一发话,大家都噤若寒蝉,没人敢提不同意见。 |
恐怖氛围下 | 他站在犯罪现场,噤若寒蝉,不敢出声。 |
面对权威 | 小张面对领导的质问,噤若寒蝉,一句话都不敢说。 |
四、成语结构分析
- 结构类型:主谓结构(噤 + 若寒蝉)
- 修辞手法:比喻(将人比作寒蝉)
- 感情色彩:中性偏消极,常用于描述因恐惧而沉默的状态
五、总结
“噤若寒蝉”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或害怕的情况下,不敢发出声音。它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常见,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描述人们在压力下的沉默状态。理解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情绪和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