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关击柝的含义是】“抱关击柝”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而止其使者曰:‘以苏子之言,吾不能以私害公。’楚子怒,欲伐晋,令尹子重曰:‘不可。昔者先君文王在位,诸侯无敢不敬,今晋有志于天下,不可轻动。’于是遂止。然楚人不悦,曰:‘吾为楚,岂可使晋人抱关击柝?’”
从字面来看,“抱关”指的是守门的人,“击柝”则是敲梆子、打更的意思。合起来,“抱关击柝”形容的是低微的职务或卑贱的工作,常用来比喻地位低下、从事琐碎事务的人。
“抱关击柝”原意是指守门和打更的小吏,后引申为指代身份低微、职责琐碎的职位。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人在社会中处于底层,从事不起眼的工作,带有贬义色彩。在现代语境中,也可用于自谦或讽刺他人处境不佳。
表格说明: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感情色彩 |
抱关击柝 | 守门和打更的小吏,比喻身份低微、职责琐碎 | 《左传·宣公十二年》 | 多用于形容人的社会地位低下或从事卑微工作 | 贬义 |
延伸理解:
在古代社会,官职等级分明,像“抱关击柝”这样的职位属于最基层的差役,往往由社会底层人士担任。这类人不仅收入微薄,而且社会地位极低,常被看作“无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抱关击柝”不仅描述了职业性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等级观念。
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这个成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作品或历史类文章中仍可见其身影,用于强调人物身份的卑微或社会地位的低下。
总结:
“抱关击柝”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成语,原指守门打更的小吏,现多用来比喻身份低微、从事琐碎工作的人员,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