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然贯通出处于哪里】“豁然贯通”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学习或思考过程中突然理解了某个复杂问题,思路变得清晰、明朗。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豁然贯通”最早出自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大学章句》。原文中提到:“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经过长期的努力和积累,最终在某一刻突然对事物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心灵也达到了通达的状态。
“豁然贯通”后来被广泛用于文学、教育、哲学等领域,用来形容人在学习、研究或实践中突然获得顿悟或全面理解的过程。
二、出处信息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豁然贯通 |
出处 | 《大学章句》 |
作者 | 朱熹(南宋) |
原文句子 |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
含义 | 经过长时间努力后,突然对事物有全面、透彻的理解。 |
使用领域 | 文学、教育、哲学、心理学等 |
现代用法 | 形容人突然明白某事,思路清晰,理解深入 |
三、结语
“豁然贯通”不仅是一个富有哲理的成语,更是一种学习与思考过程中的重要状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理解往往来自于持续的努力与瞬间的顿悟相结合。了解其出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成语的文化内涵与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