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2、原文“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意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沿长江而下,所见的壮阔自然景象。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故乡的眷恋。
以下是对此诗句的详细解读与总结:
一、诗句解析
| 词语 | 含义 | 诗句作用 |
| 山 | 连绵的山脉 | 表示地势的变化,暗示行程的开始 |
| 随 | 跟随、随着 | 表示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中 |
| 平野 | 平坦的原野 | 表示地势由山地转为平原 |
| 尽 | 结束、消失 | 表示山的尽头,进入新的地形 |
| 江 | 长江 | 是诗人行进的主要路线 |
| 入 | 流入、进入 | 表示江水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
| 大荒 | 广阔的荒野 | 表示未知的远方或辽阔的空间 |
| 流 | 流动 | 表示江水的流动感和时间的流逝 |
二、整体含义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是:
山峦随着平坦的原野逐渐消失,江水则流入广阔无边的荒野。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离开故乡,乘船沿江而下的情景。山的消失象征着旧环境的结束,江水的流动则象征着旅程的开始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三、意境与情感
- 自然壮丽:诗人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展现出大自然的宏伟。
- 人生感慨:诗句不仅写景,也暗含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憧憬。
- 空间感强:通过“山”、“平野”、“江”、“大荒”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开阔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
四、文化背景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常常充满豪放与想象。此诗写于他离开四川前往楚地(今湖北一带)时,表达了他对家乡的依依不舍,同时也展现了他胸怀天下的豪情。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出处 | 李白《渡荆门送别》 |
| 诗句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 含义 | 山渐渐消失在平野之中,江水流入广袤的荒野 |
| 意境 | 壮阔、开阔、略带离愁 |
| 情感 | 对故乡的思念,对未来的期待 |
| 作用 | 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人生感悟 |
结语: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它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深远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名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