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十法和破十法的区别】在小学数学中,尤其是学习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时,经常会接触到“平十法”和“破十法”这两种计算方法。它们是帮助学生理解减法运算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处理“15-8”、“13-6”这类题目时非常实用。下面将从概念、适用场景和操作步骤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总结。
一、概念区别
方法 | 概念说明 |
平十法 | 在减法运算中,把被减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再通过减去一个数后补回差值的方法来计算。 |
破十法 | 在减法运算中,将被减数分解为10和另一个数,先减去10,再补上剩余的部分,从而完成计算。 |
二、适用场景
方法 | 适用场景 |
平十法 | 适用于被减数大于10但小于20的情况,如14-7、15-9等。 |
破十法 | 同样适用于被减数在10到20之间的减法,尤其适合被减数接近10的题目,如11-6、12-8等。 |
三、操作步骤对比
方法 | 步骤说明 |
平十法 | 1. 把被减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如13=10+3); 2. 先减去一个数(如13-5),可以看作10-5=5,然后加上3,得到8。 |
破十法 | 1. 将被减数拆成10和一个个位数(如14=10+4); 2. 先用10减去减数(如10-6=4),再把剩下的个位数加上(4+4=8)。 |
四、使用技巧
- 平十法更注重分步计算,适合刚开始学习减法的学生,有助于他们理解数的组成。
- 破十法则更强调“借位”的思想,是后续学习多位数减法的基础,也更容易培养数感。
五、总结
项目 | 平十法 | 破十法 |
核心思想 | 分解被减数为整十和个位,逐步减 | 借10进行减法,再补回余数 |
适用范围 | 被减数在10~20之间 | 同样适用于10~20之间的减法 |
教学价值 | 帮助理解数的组成 | 培养数感与借位意识 |
优点 | 简单直观,便于初学者理解 | 更贴近实际减法逻辑,利于后续学习 |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平十法”和“破十法”虽然都用于解决20以内减法问题,但它们的思路和操作方式各有侧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灵活选择使用,或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