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井下石成语介绍】“落井下石”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或失败的时候,趁机加以打击或进一步损害对方。这个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贬义色彩,还带有一定的讽刺意味,常用于批评那些在他人危难时刻不施以援手,反而落井下石的人。
该成语出自唐代柳宗元的《柳河东集·骂尸虫文》,原文为:“凡人之患,莫大于不知其过;而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人皆见之。然人之于善,虽未尝有心,而能行之;至于恶,则必有所因。若夫‘落井下石’者,乃小人之术也。”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成语最早是用来批评那些在他人遇难时乘机加害的小人行为。
在现代汉语中,“落井下石”多用于描述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进行进一步伤害的行为,常见于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日常交流中。它强调的是在别人已经跌入“井”中的情况下,再往井里扔石头,使其更加痛苦。
成语“落井下石”总结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落井下石 |
拼音 | luò jǐng xià shí |
出处 | 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骂尸虫文》 |
释义 | 在别人已经陷入困境时,趁机加以打击或进一步损害对方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多用于贬义场合 |
近义词 | 落井投石、趁火打劫、雪上加霜 |
反义词 | 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助人为乐 |
使用场景 | 批评小人行为、描述不道德的打击行为 |
例句 | 他不仅没有帮助我,反而在我失业后落井下石,让我更加难堪。 |
通过了解“落井下石”的来源与含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这种带有负面情绪的词语,尤其是在涉及人际关系和道德评判时,更应保持理性与善意。